close

 

John Langshow Austin John Searle 二人為言語行為理論的代表。按該理論,於說話的過程不僅事實與觀點的描述成立,就連行為(act)也一併執行。其中包含了指示、人或物的命名、承諾、警告或侮辱等。此理論專門研究言語行為的性質、類別與含意。

 

Austin 的理論:

  • 表意行為(locutionary act):一般普通帶有完整句子的言語行為

  • 意向行為(illocutionary act):言說者必須讓聽者明白相關行為執行的意圖。如執行一命令時,要讓聽者接收到該命令並了解與執行其附涵的任務。承諾、發問、請求、警告、建議、威脅亦屬於意向行為

  • 語導行為(perlocutionary act):達到超出意向行為範圍的作用,如說服、使改變主意、激怒、製造不安全感、中傷、安慰等

 

Austin 又將表意行為細分為:

  • 語音行為(phonetic act):發出屬於某特定語言之語音系統之音素

  • 交際行為(phatic act):以某特定語言的詞彙與文法表達意見

  • 述題行為(rhetic act):發表的意向與世界產生合理的關聯(指涉 reference 與意義 sense

 

Searle 的理論:

 

Searle 主要是針對 Austin 的述題行為理論提出修正。Searle 認為述題與意向行為本質相同,故視表意行為的概念可有可無,並引進言談行為(utterance act)的概念取而代之。他另外也提出了命題行為(propositional act)的假設。綜合以上 Searle 的言語行為理論有主要四點:

 

  • 言談行為(utterance act):言談行為等同於 Austin 的語音和交際行為,也就是藉一語言的音素與文法表達

  • 命題行為(propositional act):命題行為包含了指涉(reference act)、謂述(predicating act)兩個行為。指涉行為中的言說者針對世上的事物進行指涉,如以名字彼得稱呼一個叫彼得的人。謂述行為中的言說者則賦予了針對的事物一種特性,如彼得很「勇敢」

  • 意向行為

  • 語導行為(與 Austin 相同)



參見:


Götz Hindelang: Einführung in die Sprechakttheorie. Tübingen 2000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濤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