危險的工作:生態影片製作人 Kim Wolhuter 為國家地理電視拍攝啃食中的鬣狗 - 靠得很近。

 

同樣是近距離:水下電影製作人 Tom Campbell 拍攝南非外海的大白鯊。

 

 

作者:Anne Backhaus 譯文:濤諦

 

Chris Palmer 二十五年來從事生態影片製作,並曾拍下諸如虎、熊、海豚等的壯觀畫面。現在這位美國人坦承許多畫面造假,並揭露此行業如何投機取巧。

 

漢堡 - 一群野狼撕咬著一具躺在地上的死屍。這群貪婪的掠食者往屍體蜂擁而上,撕裂骨頭與吃食的聲響打破了森林的寂靜。

 

諸如此類拍攝野生狼群的畫面在紀錄片製造業可說是家常便飯,但是觀眾可不能將這一切信以為真。

 

今年六十三歲的製片人 Chris Palmer 已有超過二十五年的資歷,拍攝過關於印度老虎、阿拉斯加北極熊、海豚、鯨魚與珊瑚礁的紀錄片。在他的紀錄片「狼群」同樣出現了一群飢餓野狼撲向一死屍的畫面,然而最近 Palmer 在一美電視節目 Night Line 中坦承,該電影的片段一點也不寫實。

 

「我們在路邊找到了一死去的動物並將其擺在拍攝現場」,Palmer 直言。電影中的狼群也不是野生的,而是特殊為製片而訓練的。牠們那所謂棲息的洞穴是人工製造的。「母狼的舉止看似身處於一真實的洞穴,原則上比擬真正的野生環境」,Palmer 表示。「但是我們的母狼已經習慣攝影機的噪音」,換句話說,電影中的場景「完全是自導自演」。

 

這位導演在他的著作 Shooting in the Wild 一書中揭露了生態影片業的底細。「如果你在影片中看到一隻啃食死鹿的熊」,按華盛頓郵報 Palmer 如此寫道:「那很可能是一隻已馴服的動物,正尋找著製片人藏在鹿肚中的糖果」。

 

Palmer 並坦承自己也曾編寫關於動物命運的情節。他舉了個成功的紀錄片,一部關於鯨魚從夏威夷遷移至阿拉斯加的影片為例,其中母鯨 Misty 帶著幼鯨 Echo 經歷了重重險阻。Palmer 自招:「這完全是我們自己想出來的」。「在夏威夷有許多鯨魚,因為它們偏好在那裡生產。但是抵達阿拉斯加的母鯨與幼鯨卻易了角」。也就是說 Misty Echo 並不存在。

 

 

「身為電影製作人,必須娛樂大眾」

 

呈現在觀眾面前看似自發性的自然現象,有時很少包含野生觀察的成分。生態影片往往搭配評論與劇本發展成一齣戲,將動物人性化並藉此解釋其舉止為情感所左右。

 

好的野生動物紀錄片應該要逼真,同時也要以敘述故事的方式得到觀眾認同。但是這幾乎是天方夜譚。

 

「身為電影製作人,我們必須娛樂大眾。我常成天坐在隱蔽棚無所事事,這可沒人想看」,德籍的導演 Christian Baumeister 作出以上表示。他認為關於野生動物影片寫實度的探討是荒謬的:「一部影片永遠無法代表現實。電影所顯示的為扼要內容,往往無可避免的經過操作而成。」

 

生態影片製作人的道德原則就是不播放在野外不會發生的情景。依照這個準則巧妙的放置屍體吸引狼群是合理的,但是叫動物食用它們通常不吃的東西另當別論。「對我們來說最優先的考量是保護動物」,Baumeister 表示。引誘熊吃糖果是他無法想像的。

 

 

「真的騙很大」

 

三十八歲的 Baumeister 是國際電視市場成功的生態影片製作人。他之前的紀錄片「勘察加半島 - 火與冰之地」得到了美國艾美獎「生態片最佳攝影」的提名。「維持預算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」,Baumeister 表示。「身為製片人一直飽受壓力。」拍攝一部五十分鐘的紀錄片, Baumeister 要規劃一百二十到一百八十天拍攝,其中許多天毫無進展。

 

品質要求極高,預算通常卻是捉襟見肘。生態影片製作人往往無法花更長時間等待野生動物的出現。

 

Palmer 聲稱想引發觀眾對這些影片操作的批判意識。「真的騙很大」,他表示,「所以我想藉由我的著作展開世界性的活動,詢問世人我們所做的是否正確。」

 

Palmer 表示自然界絕大部分「枯燥乏味」。大多數的動物不喜露面。經過數天一無所獲的結果,某些影片製作組決定自力救濟。「你必須帶著充滿戲劇性與扣人心弦的拍攝內容歸來」,Palmer 表示。「如果你背負著這個壓力而財源逐漸用罄,天氣亦轉差 - 那麼道德會是你腦海最後浮現的問題。你只想成功交差。」

 

 

原文:http://www.spiegel.de/panorama/gesellschaft/0,1518,720575,00.html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濤諦 的頭像
    濤諦

    郡遠笛猶近,好似萬郡屏

    濤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